返回列表

慢阻肺患者在家怎么练?呼吸 + 运动 + 力量训练全攻略,照着做不喘更有力

784

圣德嘉朗

24
10月
2025

慢阻肺患者日常康复训练指南


一、呼吸功能训练:改善通气效率,减轻呼吸负担

青岛呼吸病治疗医院提醒您这类训练的核心是通过调整呼吸模式,减少呼吸肌疲劳,提升肺泡通气效率,适合所有阶段的慢阻肺患者,尤其适合缓解期或轻度呼吸困难者。


1. 缩唇呼吸法(基础必练,每日 3-4 次,每次 10-15 分钟)

•训练步骤:

① 取舒适体位(坐姿或站姿,腰背挺直,双手自然放于膝盖或腹部);

② 用鼻子缓慢吸气,同时默数 “1-2”,感受腹部微微隆起(避免耸肩、过度挺胸,减少胸部肌肉参与);

③ 嘴唇缩成 “口哨状” 或 “鱼嘴状”,缓慢呼气,默数 “1-2-3-4”,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 2 倍(如吸气 2 秒,呼气 4 秒);

④ 呼气时可轻按腹部,辅助肺部排出残留气体,避免急促呼气导致气道塌陷。


•核心作用:通过缩唇呼气增加气道内压力,防止呼气时小气道过早闭合,减少肺泡内残留气体,改善气体交换效率,缓解气短、胸闷症状。


2. 腹式呼吸法(增强膈肌力量,每日 2-3 次,每次 5-10 分钟,逐步延长)

•训练步骤:

① 仰卧位(初期)或坐姿(进阶),双腿屈膝(仰卧时),双手分别放于胸部和腹部;

② 用鼻子缓慢吸气,感受腹部隆起(放于腹部的手随之抬起),胸部保持不动或轻微起伏;

③ 用嘴巴缓慢呼气,腹部自然凹陷(放于腹部的手轻轻按压,辅助排气),呼气时间比吸气长 1-2 倍;

④ 熟练后可配合缩唇呼气,进一步优化通气效果(即 “腹式吸气 + 缩唇呼气” 组合)。


•注意事项:初期可能出现腹部控制困难,可先通过 “吹蜡烛”“吹气球” 等趣味方式练习(吸气后缓慢吹蜡烛,保持火焰稳定不晃动),逐步找到腹部发力的感觉;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头晕、乏力。


3. 有效咳嗽训练(预防痰液潴留,每日 2-3 次,尤其晨起或餐后)

•训练步骤:

① 先进行 3-5 次腹式呼吸,放松肺部;

② 深吸一口气,屏气 3-5 秒(使气体充分进入肺泡,松动痰液);

③ 嘴巴张大,用力咳嗽 2-3 次(第一次轻咳松动痰液,第二次用力咳出痰液),咳嗽时可弯腰、双手抱胸,借助腹部力量增强咳嗽力度;

④ 若痰液黏稠,可先喝少量温水(10-20ml)稀释痰液,再进行咳嗽训练。


•核心作用:避免无效干咳(仅消耗体力,无法排痰),通过科学咳嗽排出气道内痰液,减少肺部感染风险,改善气道通畅度。


二、运动耐力训练:提升心肺功能,减少活动受限

慢阻肺患者常因气短不敢活动,导致肌肉萎缩、耐力下降,形成 “气短→少动→更气短” 的恶性循环。运动耐力训练需遵循 “循序渐进、量力而行” 原则,从低强度开始,逐步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。


1. 步行训练(最安全的有氧运动,每日 1-2 次,根据体力调整)

•训练方案:

◦初期(呼吸困难明显者):慢速步行(速度 20-30 米 / 分钟),每次 5-10 分钟,中途若出现气短(呼吸困难评分≤3 分,见下方 “评分标准”),可停下做缩唇呼吸,缓解后继续;

◦进阶(体力改善后):中速步行(速度 40-50 米 / 分钟),每次 15-30 分钟,可分 2-3 段完成(如走 10 分钟休息 2 分钟,再走 10 分钟);

◦高阶(耐力较好者):尝试 “间歇步行”(走 3 分钟、休息 1 分钟,重复 5-6 组),或在平坦路面加入轻微坡度(如小区缓坡),提升训练强度。


•呼吸困难评分标准(用于判断运动强度是否合适):

0 分:无气短;1 分:轻微气短,不影响运动;2 分:中度气短,可继续运动;3 分:明显气短,需减慢速度或休息;4 分:严重气短,需立即停止。训练时建议控制在 1-2 分,避免过度劳累。


2. 太极 / 八段锦(低强度全身运动,每周 3-5 次,每次 15-20 分钟)

•选择依据:动作缓慢、柔和,强调呼吸与动作配合(如 “云手”“白鹤亮翅” 等动作需配合腹式呼吸),可增强四肢协调性,改善心肺功能,同时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的气短加重。


•注意事项:选择简化版动作(如 24 式太极),避免弯腰、下蹲幅度过大;训练时穿宽松衣物和防滑鞋,若出现头晕、心慌,立即停止并休息。


3. 上肢耐力训练(改善日常活动能力,如穿衣、提物,每周 2-3 次,每次 10-15 分钟)

•训练方式:

◦弹力带训练:双手握住弹力带两端,伸直手臂放于胸前,缓慢向两侧拉开弹力带(类似 “扩胸运动”),再缓慢收回,每组 10-15 次,做 2-3 组;或双手握住弹力带,手臂自然下垂,缓慢向上举至胸前,再缓慢放下,锻炼肩臂肌肉。

◦轻重量哑铃训练(初期用 0.5-1kg 哑铃):双手持哑铃,自然下垂,缓慢弯曲肘部将哑铃举至肩部,再缓慢放下,每组 10 次,做 2 组(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肩部酸痛)。


•核心作用:慢阻肺患者常因上肢肌肉无力,导致穿衣、洗澡、提水壶等日常活动困难,上肢训练可增强肩臂肌肉力量,减少活动时的气短感。


三、肌肉力量训练:增强呼吸肌与全身肌肉,减少疲劳

除呼吸肌(膈肌、肋间肌)外,下肢、核心肌群的力量不足也会加重活动时的呼吸困难,需针对性训练。


1. 呼吸肌力量训练(进阶训练,适合中度以上患者,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)

•训练工具:呼吸训练器(如肺活量计、呼吸肌训练仪,可通过医院或康复机构获取)。


•训练方法:

◦吸气训练:含住训练器的咬嘴,缓慢用力吸气,尽量将训练器内的浮球或活塞吸至目标刻度(初期从低刻度开始,如 500ml),保持 2-3 秒后缓慢呼气,每组 5-10 次,每日 2 次。

◦呼气训练:用嘴含住咬嘴,缓慢用力呼气,推动训练器内的部件(如小球),保持呼气稳定,每组 5 次,每日 2 次。


•注意事项:避免过度用力吸气导致头晕、胸闷,若出现不适立即停止;训练强度需根据肺功能检查结果调整,不可盲目增加。


2. 下肢力量训练(改善行走耐力,每周 2-3 次,每次 10-20 分钟)

•训练方式:

◦坐姿抬腿:坐在椅子上,腰背挺直,双脚平放地面,缓慢将一侧腿抬起(膝盖伸直,脚离地面 10-15 厘米),保持 2-3 秒后缓慢放下,换另一侧,每组每侧 10 次,做 2 组。

◦靠墙静蹲:背部贴墙,双脚分开与肩同宽,缓慢弯曲膝盖(膝盖不超过脚尖),保持半蹲姿势(大腿与地面平行),初期保持 10-15 秒,逐步延长至 30 秒,做 2-3 组(避免膝盖受力过大,若有膝关节疼痛需减少时间)。


•核心作用:下肢是行走的主要发力部位,增强下肢肌肉力量可减少行走时的能量消耗,缓解气短症状,提升日常活动范围(如从 “能走 50 米” 提升至 “能走 200 米”)。


3. 核心肌群训练(稳定躯干,辅助呼吸,每周 2-3 次,每次 5-10 分钟)

•训练方式:

◦仰卧抬腿:仰卧位,双腿伸直,缓慢将一侧腿抬起(离地面 20-30 厘米),保持 2 秒后放下,换另一侧,每组每侧 8-10 次,做 2 组(避免腰部过度用力,若腰部不适可屈膝抬腿)。

◦桥式运动:仰卧位,双腿屈膝,双脚踩地,缓慢抬起臀部(使身体呈 “桥状”),保持 3-5 秒后缓慢放下,每组 10 次,做 2 组(提升腰臀部肌肉力量,稳定躯干,辅助腹式呼吸)。


四、训练安全与注意事项:避免风险,确保效果

1. 训练前准备

•评估身体状态:训练前测量血压、心率,若出现感冒、咳嗽加重、呼吸困难评分≥3 分,或血压异常(收缩压>160mmHg 或<90mmHg),需暂停训练,待症状缓解后再恢复。


•环境选择:选择空气流通、温度适宜(18-25℃)的环境,避免在雾霾天、寒冷天气(<10℃)或闷热环境(>30℃)中训练;冬季训练时可戴口罩,避免冷空气刺激气道引发咳嗽。


•装备准备:穿宽松、透气的衣物(如棉质运动服),穿防滑鞋(避免跌倒);随身携带速效支气管扩张剂(如沙丁胺醇气雾剂),若训练中突发气短加重,立即停止并吸入药物,待症状缓解后休息。


2. 训练中原则

•循序渐进:从 “短时间、低强度” 开始,如第一天步行 5 分钟,若无不适,第二天可增至 7 分钟,逐步增加;避免突然加大强度(如从步行 10 分钟直接增至 30 分钟),导致过度劳累或病情加重。


•关注呼吸配合:所有运动训练需与呼吸结合(如步行时 “两步一吸、两步一呼”,或 “三步一吸、三步一呼”),避免憋气运动(如举哑铃时憋气),防止胸腔压力过高导致气短加重。


•及时调整:训练中若出现以下情况,需立即停止:① 呼吸困难评分≥4 分;② 胸痛、头晕、心慌;③ 面色苍白、出冷汗。停止后坐下或躺下休息,做缩唇呼吸,若症状无缓解,及时就医。


3. 训练后护理

•放松整理:训练结束后,进行 5 分钟放松运动(如慢走、深呼吸、全身拉伸),避免突然停止运动导致头晕、乏力;可喝少量温水(10-20ml),补充水分(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,增加心脏负担)。


•记录与反馈:每日记录训练内容(如 “步行 20 分钟,无明显气短”)、身体感受(如 “训练后轻微乏力,休息 10 分钟缓解”),复诊时反馈给医生或康复师,便于调整训练方案。


•长期坚持青岛慢阻肺康复医院:慢阻肺康复是长期过程,需坚持 3-6 个月才能看到明显效果(如气短减轻、步行距离增加),避免 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”;即使症状改善,也需维持每周 3-5 次的训练频率,防止功能倒退。


特殊情况调整:针对不同病情阶段的患者

•急性加重期患者(如咳嗽、咳痰增多,呼吸困难加重):暂停所有运动训练,以休息、遵医嘱用药(如抗生素、支气管扩张剂)为主,待症状缓解(进入稳定期)后,再从最基础的呼吸训练(缩唇呼吸)开始,逐步恢复。


•重度慢阻肺患者(需长期吸氧):训练时可继续吸氧(氧流量 1-2L/min),避免训练中缺氧导致头晕、心慌;选择坐姿训练(如坐姿腹式呼吸、坐姿上肢训练),减少站立运动的体力消耗;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 10 分钟以内,分多次完成。


•合并其他疾病患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):训练前需控制基础病(如血压<150/90mmHg,血糖<8.3mmol/L);避免在血压、血糖波动时训练(如高血压患者晨起血压过高时,可先服药,待血压稳定后再训练);糖尿病患者训练后需监测血糖,避免低血糖(可随身携带糖果,若出现低血糖症状及时补充)。


青岛呼吸病治疗医院地址: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如东路7号

青岛呼吸病治疗医院电话:400-6311123


免费预约参观